从云开大山深处的矿工到珠海建筑行业的领军人物,刘经明用四十一年时间书写了一段从草根工匠到企业家的奋斗史诗。作为广东建安昌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昌盛集团”)的掌舵人,他以"工匠之心"深耕建筑领域,带领企业从特区建设的浪潮中崛起,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参与者。这份跨越世纪的创业历程,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成长史,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余年间民营建筑企业发展的缩影。
矿工岁月:匠心萌芽的起点
1972年春末,"广东(湖南宜章)梅田矿务局"的招工消息像旋风般席卷粤西山区,19岁的刘经明通过严苛选拔成为煤矿工人。在梅田矿务局的岁月里,井下作业的艰苦环境锻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,而那只三块钱买来的旧手表,意外开启了他的"工匠"之路。
当发现修表师傅的手艺能带来额外收入,刘经明利用工余时间观察揣摩,甚至用"买旧表""购工具"的方式接近老匠人。他在矿区宿舍反复拆解机械表,帮亲戚修复座钟,甚至在等车时向修表师傅"偷师"。这段经历不仅让他掌握了精密机械维修技能,更培养了他对"技术"与"细节"的极致追求——这种追求后来贯穿了他整个建筑生涯。1975年,为购买"手表翻新机",他不惜花光所有积蓄,甚至在饥饿中扛着机器爬运煤车,这段狼狈却执着的旅程,成为他"为技术投资"的初次实践。
在矿区工作期间,刘经明展现出多方面能力:从采煤队到地质队、勘探队、基建队,他干一行精一行;接待工作中事无巨细的安排,让他进入领导视野;而自学机电知识、维修各类机械的爱好,则为他日后转型建筑行业埋下伏笔。1984年,当梅田矿务局因煤炭行业下行决定开拓特区业务时,这位"全能型"青年被选中派往珠海,命运的齿轮由此转向。
特区拓荒:从钻探队长到建筑新星
刘经明初到珠海
初到珠海的刘经明,面对的是"热火朝天却无路可走"的困境。1984年的珠海特区尚处开发初期,简易的沙石路、酷热的天气和语言沟通障碍,让先遣小组半年毫无收获。但刘经明凭借"三个月磨破两双鞋"的韧劲,走遍珠海城乡,终于在香洲车站旁的"榕树头"偶遇商机——通过为香洲第二工业园项目解决打桩勘测问题,实现了业务"零的突破"。
这次偶然的合作成为转折点。凭借钻探专业背景和务实作风,刘经明被引荐进入珠海市建设总公司,从一线工人到工程部副主任,再到副总经理,他用两年时间完成了职业生涯的三级跳。1987年,当他将家人接到珠海、住进公司分配的三房一厅时,这个来自山区的矿工子弟,真正在特区扎下了根。
刘经明初到珠海的全家福
在国营企业的历练中,刘经明形成了独特的管理理念。他主导制定考核与奖惩制度,打破"大锅饭";组建"突击检查组"确保制度落地;尤其强调"安全与质量高于一切"——这种源于井下作业经验的谨慎,让他在建筑行业崭露头角。1990年,他被任命为珠海市建安工程公司党支部副书记,此时的他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工匠,而是兼具管理思维与政治觉悟的企业骨干。
刘经明(右三)获得荣誉
改制攻坚:从国企干部到民营企业家
1999年,珠海市建安工程公司面临改制,"没有娘"的恐慌笼罩着全体职工。当老员工们期待有人带领大家走出困境时,时任副总、副书记的刘经明毅然站了出来。面对"股份制如何掌控""脱离国营后如何生存""老职工负担如何解决"等难题,他召开职工大会宣讲改革逻辑,提出"为自己打工"的理念,以"目标明确、制度先行、人脉拓展"的三板斧稳定人心。
这次改制成为企业腾飞的关键。刘经明带领团队创造了多个"特区速度"经典案例:市政府下水道抢修工程中,他承诺五天完工,最终以四天半高质量交付;1999年"迎宾南路改造工程"作为澳门回归献礼项目,在"造价不高、风险极高"的情况下,他亲自驻守工地,连夜奔波采购材料,最终将项目打造成广东省优良样板工程。这次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"品牌力量",从此要求所有工地统一建设"建安昌盛"门楼,开启企业品牌化之路。
迎宾南路改造后远眺图
进入21世纪,珠海市建安工程公司迎来爆发式发展:银石雅园、五洲花城、华南名宇等住宅小区成为珠海地标;迎宾南路、情侣路、港湾大道等市政工程塑造城市骨架;南水工业区、南屏科技园等工业项目助力产业升级。公司从三级施工企业晋升为国家一级资质,年产值从千万元跃升至十亿元,公司荣誉墙挂满了"省优样板工程""金匠奖"等牌匾,成为珠海名副其实的"建筑龙头"。
荣誉墙
传承创新:从单一施工到集团化发展
刘经明与刘强合影
2014年,刘经明的长子刘强接任总经理,开启了企业传承与创新的新篇章。这位年轻领导者引入现代化管理理念,推动公司从传统施工向集团化转型:同年,公司更名为"广东建安昌盛工程有限公司";2015年成立建材公司与投资公司;2016年收购钢结构企业,建设建筑科技产业园,形成装配式钢结构绿色建筑生产基地。
昌盛富茂产业园
在“子承父业”的接力中,昌盛集团完成了"三个转变":业务模式从单一施工向"投资+建造+建材"全产业链转变;管理模式从联营制向直营制转变;发展定位从区域企业向大湾区建筑服务商转变。如今的昌盛集团,已形成以建筑施工为核心,涵盖建材物流贸易、装配式制造、咨询服务、文化产业的多元化格局,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承担着更重要的角色。
尽管已退居二线,昌盛集团的每个项目部依然留存着刘经明的奋斗印记。每日清晨五点,当城市还笼罩在朦胧夜色中,他便准时起身,简单洗漱后,迎着破晓的微光奔赴工地。头戴安全帽,他步履矫健地穿梭在各个施工区域,目光如炬,不放过任何一处细节。巡视完毕,他总会和工友们一同走进员工食堂,在热气腾腾的早餐时光里,与项目负责人热烈探讨工程进度,技术难点。爽朗的笑声中,满是对工作的热忱。
刘经明董事长在40周年年会上发言
在公司年会上,刘经明洪亮有力的声音振奋人心,每一句发言都饱含着对企业未来的殷切期许,那坚定的语气、炽热的眼神,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,传递着永不褪色的奋斗信念。
匠者仁心:从个人成功到社会责任
刘经明的"工匠"定义,不仅限于技术层面,更包含对社会责任的担当。作为珠海市信宜科技联谊会会长,他担任近二十年,为在珠十万信宜乡亲搭建联谊平台,个人捐资超百万用于救灾、敬老、奖教;在家乡新宝镇,他连续多年组织免费电影放映、赞助篮球赛,为六十岁以上老人发放红包;对公司老工匠,他坚持每年举办茶话会,按月发放生活补贴,让退休员工感受到"回家的温暖"。
这种情怀也体现在人才培养上。经他帮助安排实习、就业的家乡人、老工友及其子女不下千人,他常对年轻人讲述自己的奋斗经历,鼓励他们"追寻梦想"。在公司内部,他推行"传帮带"机制,将自己的技术经验与管理心得传递给年轻一代,形成了"诚信共赢、开拓创新、以人为本、追求卓越"的企业核心价值观。
从1975年那只三块钱的旧手表,到如今矗立在珠海的"昌盛大厦";从梅田矿洞的矿工灯,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蓝图,刘经明用四十年时间诠释了"工匠"的深层内涵——它不仅是对技术的精益求精,更是对责任的勇于担当,对创新的不懈追求,对传承的用心守护。在他身上,我们看到了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奋斗精神,也看到了一个工匠如何用一生心血,为城市谱写出华美的建筑乐章。
企业名片:
广东建安昌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昌盛集团”)成立于1984年,是一家以建筑施工总承包为主业,同时向产业链上下游发展的综合性一体化建筑服务商。追求“建精品工程 筑百年昌盛”的企业愿景,以多元化发展为战略目标,业务布局涵盖建筑施工、建材物流贸易、装配式制造、咨询服务、文化产业等建筑相关产业链各板块。昌盛集团拥有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、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、地基基础工程专业承包壹级、建筑装修装饰工程专业承包壹级、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壹级等多项资质。
昌盛集团年产值约50亿元,其中建筑工程板块营业收入近30亿元,获国家、省、市级嘉奖的精品建筑工程数量在珠海市建筑行业中一直名列前茅,被评为“国家高新技术企业”“国家AAA级信用企业”“广东省名牌产品”,先后荣获华夏科学技术奖、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科学技术奖、广东省建筑业龙头骨干企业、连续多年获评“珠海创新企业100强”、“广东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”“广东省最具竞争力建筑企业”“珠海市优秀建筑企业”等各项荣誉称号。
昌盛集团践行“匠心筑造美好生活”的企业使命,专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,形成标准化建设、均质化交付、智慧化管理的新模式,赢得广泛的市场信誉。
(珠海市建筑业协会 高云华 供稿)